第436章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(22)-《天地任我行之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“倭王”(日本明治天皇)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,声称:“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,使就与列国为伍之‘独立国’。”并声称其开战原因是“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……朝鲜虽已允诺,但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……更派大兵于韩土,要击我舰于韩海,狂妄已极。”

    表示其目的是“使朝鲜永免祸乱”、“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”、“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”.这时,在清廷内部,以光绪帝为首的"主战派”占上风。不过,即便如此,也并不代表清朝就能轻易战胜此“恶邻”——倭国。

    但是,慈禧太后却盼望着从速结束战争,以免耽误她“大办庆典”。因此,慈禧的态度导致了不少清朝高层官员倾向了和议,但迫于清议,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。“中日甲午战争”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:

    从西元1894年7月25日——同年的9月17日,为“甲午战争”的第一阶段。在此阶段中,交战区域主要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,而陆战主要是“平壤战役”,海战则是“黄海海战”。

    西元1894年7月下旬,中、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。清军在“丰岛”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,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,即“成欢之战”。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,因此,叶志超、聂士成等部驻“牙山”的清军只能被迫绕道“汉城”(首尔),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,即“平安道”的首府——平壤。

    清朝陆军以“分统太原镇总兵”马玉昆率五营一队(约2100人),与“河州镇总兵卫”汝贵盛军以及“奉天”的奉字练军、盛字练军一起,构成了四大军29营,13526人,于8月先期入朝,在“平壤”与从“牙山”退回的叶志超、聂士成部汇合。紧接着,大清朝廷命叶志超为“驻平壤各军总统”。

    截至8月下旬,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城、中城、外城及东北城4区建好堡垒27处。“平壤之战”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交战。驻守“平壤”的清军共计三十五营,一万五千余人,但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。

    虽然朝鲜“李朝”已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中,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,“大院君”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。但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,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,导致清军失败,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。

    这时,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,但兵力分散。由于李鸿章“先定守局,再图进取”的作战方针,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,使得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了叶志超的阻挠。

    于是,日军遂顺利完成了对“平壤”的包围。西元1894年9月15日,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:其一为大同江南岸的“船桥里”战场。其二为“玄武门”外的战场。其三为“城西南”战场。

    在大同江南岸战场,晨三时,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,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。清军分兵抗拒,重创日军第9旅团。但因日军中、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,于是攻陷了左、右两翼的堡垒,随即又遭到清军的步枪、火炮协同夹击,再遭重创。

    这一仗,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,据《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》公布的数字,“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,伤者约二百九十名”。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,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。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、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、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。

    “玄武门”为日军的主攻方向,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,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即“朔宁支队”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即“元山支队”担任主攻。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“玄武门”指挥。激战中,左宝贵中炮牺牲。

    其部下三位“营官”先后阵亡。午后二时,“玄武门”被日军攻陷。日军向城内推进,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,只得退守玄武门。在城西南战场,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,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,清军马队进行反击。至中午,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,下令暂停攻击,退回驻地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