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7章:大漠草原各部反应(2)-《天地任我行之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十月底,大约五万蒙古骑兵从榆林出发,“离阳和三四十里下营”,四处掠夺。明武宗不是傻子,也同样害怕“土木堡之变”再次发生,所以在北巡前就做足了准备:对于京师的防御,武宗将沙场悍将、镇守两广的“武定侯”郭勋召回北京,指挥“三千营”,而“英国公”张伦坐镇“奋武营”,并让其勤奋训练,以备不时。

    同时,明武宗朱厚照对“九边重镇”也做了部署,并对白羊口、古北口等通往京师的要地,也加派了军队驻守,这一切就是害怕自己万一战败被俘之后,就能避免重蹈当初“土木堡之变”的覆辙了。

    古代打仗,就是拼补给、拼粮草、拼计策。尽管明朝中后期贪腐横行,行政拖沓,克扣严重,但现在却是皇帝“御驾亲征”,谁敢克扣皇帝的军饷?就等着被诛灭九族!故此次北巡,粮草运输效率异常之高。

    按照户部年度财政报告,宣、大两镇原有粮草足够支撑大军5年之用,现又调关内太仓等处的储备粮15万石、白银35万两增发宣、大(其实武宗圣旨要白银100万两,但户部实在是没钱了)。明武宗便找借口对负责对置办军需事宜造成拖延、克扣、玩忽懈怠者从严处置,就当作给大军出征“祭旗”,以儆效尤!

    按照这种“超标准”配置,明武宗这次北巡就不像是来打仗的,倒更像是来游玩的,因为将士们都吃饱穿暖,不仅武器精良,盔明甲亮,而且“神机营”火器也补给也到位,弹药充足,和过去打仗时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正是有了如此好的后勤保障,才让明军的战斗力大增。不过,有历史记录以来,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打仗,多数打的是防御守城战,因为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机动力极强,能隨時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。

    相对而言,中原王朝大都缺乏大规模的骑兵部队,只能依靠大量步兵去与对方交战,但两条腿的男人无论如何也跑不过四条腿的骏马!因此,步兵打骑兵都是“送人头”,除非所有步兵身穿重甲持长刀大斧。

    唐朝的“陌刀队”是“骑马的重装步兵”,也是唐朝专门用来克制游牧骑兵的“杀手锏”,因为“陌刀队”身穿“明光铠”能轻易抵挡弓箭射击,但手中的“陌刀”却能轻松将迎面冲来的骑兵剁碎掉,如墙而进,所向披靡。

    正因唐朝中期以前有这么一支战力恐怖的“豪华步兵”,让唐朝在攻灭西突厥,威震吐蕃,阻挡阿拉伯人东进,独霸中亚时游刃有余。但“安史之乱”后,唐朝因国力衰微,没钱供养边军,导致“陌刀队”被解散。

    不过,此次蒙古大军南下后发现大同城戒备森严,所以决定寻找战机。最后,蒙古兵发现大同西侧的防御较弱,于是集中全力进攻西侧防线。就这样,“应州之役”爆发了。明武宗也如愿以偿地可以打仗了。

    明朝的“九边”关隘众多,但不可能处处设防。故按照后世明史专家李洵教授的说法,“应州”其实是一个诱饵,是武宗故意放蒙古军进来的“口袋阵”,这说明明武宗是一个懂得用兵之道的君王,而非纨绔子弟。

    蒙古军深入山西大同境内孤立无援,若大同城守军再断其后路,则蒙古军易被夹击。按照《明史》和《武宗实录》所说,蒙古军逼近应州之后,大同城的总兵王勋立刻率军南下,和蒙古军进行野战,结果双方死伤惨重。由于王勋亲自上阵杀敌,因此让明军士气大振,最终迫使蒙古军只得继续向应州方向败退。

    第二天,双方再战于应州城北,蒙古军包围了王勋的军队,王勋军队不得入应州,只得原地防御,等待援兵。继而大雾,蒙军撤围,王勋才得以化险为夷。
    第(2/3)页